素有“孔孟桑梓之邦,文化发祥之地”的山东省滕州市西北处及邹城市西南部27公里处,有一片郁郁葱葱,望之“厥势巍嶷,厥形苍翠”的山脉,相传是伏羲画卦、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的东西凫山。凫山因其 “群峰衔接络绎不绝,望之如水上之凫”,故名凫山,又名承雀山,鲁府山,伏山。鲁颂曰:“保有凫绎”,即指此山也。远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中华始祖伏羲、女娲的风姓、龙族部落在此活动,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,创造了灿烂的伏羲文化。几千年过去了,伏羲时代早已成了过去的辉煌,但他却在凫山脚下,留下了底蕴厚重的历史遗存和优美的民间传说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传说在西凫山之巅,伏羲因看到西凫山有八个山脚,启发了他的灵感,八个山脚的方向正是指示其地理方位东西南北、东南西北、东北西南的四面八方,他分别用震兑离坎巽乾坤艮八个符号代表八个方位,创造了八卦,立占卜筮术,形成了中华哲学发展衍变的一条文化主脉,《舆地志》记载:“凫山在邹县,接鱼台界,形如凫飞,世传伏羲画卦于此。”伏羲死后葬于“山阳高平”。高平,即今天邹城市郭里镇凫山及滕州市大坞镇,滨湖镇一带。
还传说早在远古洪荒时代,天塌地陷,洪水泛滥,到处是一片汪洋,天水相连,世上大部分人都在灾难中死去,只剩下伏羲、女娲兄妹俩。为了繁衍人类,盘古命其兄妹结为夫妻,他俩不肯,后来想个占卜的办法,让伏羲女娲各在东西一个山头上,每人持一扇磨,从不同的方向往下滚,如果到一起,就担任起传留后代的任务。开始两扇磨一个向东、一个向西,但到山下两扇磨却改变方向,在两山之间洼地处相结合在一起。伏羲、女娲不敢违反上天的旨意,于是结为夫妻,生下了18双儿女,成为我们的祖先。
这一美丽传说,在中华大地到处都有流传。这个事件和传说的两个山头。现在凫山一带人民流传着一首歌谣:东凫山、西凫山,天连水来水连天,多暂哭到洪水干,洪水干了立人烟。即为大理冰期后鲁南一带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。在当时凫山一带有风姓伏羲部落和女娲部落,因而,其山为伏山。后来由于海水退后残留大片沼泽地,多凫鸟栖居,伏山演化为现在的“凫山”。
东凫山海拔233米,西凫山海拔224米。两山虽不高,但在洪水泛滥时是原始人生活的中心,是人祖的故乡。在《诗经·鲁颂》中,介绍鲁国山川形胜时,继“泰山岩岩”和“奄有龟蒙”之后,有“保有凫峰”,说明鲁中、鲁南,凫山同泰山、龟山、蒙山和峄山并列,并成为古徐国与邹国的天然屏障。在凫山山脉的平山腰一对福鸟戏珠打闹时,一粒黄楝树种子掉在地里破土而出;慢慢生长以 顽强的生命力,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,长成古老的兄弟三四连心,团结向上,脚踏实地的黄楝树 ,也叫 黄连木。俗误以为味苦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\"兰孙得了这个消息,算是黄连树下弹琴,苦中取乐了。\"张重天《冀鲁春秋》第十一章:\"俗话说得好:黄连树根连根,穷苦人心连心。
\"随着 时光荏苒,转眼间近几百年过去,这棵黄连树经受了大自然狂风暴雨的洗礼和人类战争的烽火,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。还在这里举办了 聚一禾,听一曲,叙一事,恋一生。相聚在黄连树下,一禾山庄诗与远方消夏音乐会。在这里有美景,有美食,有民俗窑洞,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故事,有黄楝树下祈福恋爱的逍遥椅,更是一个远离喧嚣的城市静心修养的地方。
黄楝树喜光,幼时稍耐荫;喜温暖,畏严寒;耐干旱瘠薄,对土壤要求不严,微酸性、中性和微碱性的沙质、 粘质土 均能适应,而以在肥沃、湿润而排水良好的 石灰岩 山地生长最好。深根性,主根发达,抗风力强;萌芽力强。生长较慢,寿命可长达300年以上。对二氧化硫、 氯化氢 和 煤烟 的抗性较强。
每到夏天,绿荫如盖,蔚为壮观,山庄里的游客男女老少,茶余饭后来此小憩,或谈东说西,神侃一番,大人作诗论古,小孩子围在树下捉迷藏,或坐在树下读书学习,其乐融融。大树不仅成为了人们提供了遮风挡雨、抵挡酷暑之地,并且对淳朴的民风的形成和保持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
黄连木 寿命长达几百年,是城市及风景区的优良绿化树种。树冠浑圆,枝叶繁茂而秀丽,早春嫩叶红色,在园林中植于 草坪 、坡地、山谷或于山石、 亭阁 之旁配植无不相宜。若要构成大片 秋色红叶林 ,可与槭类、 枫香 等混植,效果更好。黄连木材质优良耐腐性强,是名贵的 雕刻 、装饰及家具用材。 连味苦,别名南天竹,入药,常用于清热解毒,消炎。苦就成了黄连的名片,也被融入了生活……
黄连见过很多,,我至今为止只见过此一棵黄连大树。年少时没有感觉到了特别的不同之处,直到长大成人尝尽生活苦难后,再经过此树时,突然会或放慢车速或停车瞩目,内心深处朦胧的有一种莫名的感觉,带着敬畏的心情。
它不是神树,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棵树,它只在岁月长河里顶风淋雨,日晒霜打而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长,笑看苍生,苦也就成了一种骄傲……
敬畏它,是傲视生存的苦难顽强不屈的生命力。我想不止我一个人对它有如此的理解和解读,你看它满身布满的红番经文,不就是人们敬重生活磨砺的认知和敬畏么?
那棵黄连树,我们把它的故事如同父亲给我的解读告诉给孩子,愿它永永远远都屹立在那里,更是在精神中。
熬过苦的经历终究会成为一种骄傲。
主笔:郝玉彩:资深媒体人,国家级文旅及乡村文化展会展馆策划专家,民俗文化学者
唐子永 张峰 张燕
“